
誠心誠意的開口,鉅細彌遺的問
我認為,參加華人領袖一百最該做的是,問導師一個和自身工作專案有關的問題,盡量瞭解導師執行時的時程或數據。
若要一句話描述自己,我是一個認為美學形式與商業價值同樣重要的獨立廣告文案。但和常見的獨立接案者不同,我並沒有4A廣告公司的經驗,因為我一直特別重視金錢代表的市場價值以及公平正義,因此我也不願意加入新人時期薪水偏低且有無酬加班風氣的廣告公司,而是先在科技業的文字相關職務上工作了一段時間。而在我完全投入獨立接案且收入穩定後,近年的問題則是碰到服務性工作的收入天花板。因此我有一次和導師的對談中,就問了我的導師陳小麥「如何提升收入天花板」的問題。
導師給我的建議是將自己每一項收入的客戶類型與營收數字都列出來,確認到底哪些工作對收入的貢獻最多,再決定自己下一步該如何拓展商業計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麥導師分享當時手創展導入POS機並進行數據收集與評估的歷程,作為一個專注於手作與市集產品的執行製作人,在擔任管理者角色時依然樂意肩負起計算最佳獲利的責任,這對慢慢踏入規模化又有創作者個性的我來說十分不容易。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剛開始詢問相關問題時,因為受到「不應該詢問他人財務狀況」、「不應該挖掘別人的商業機密」、「不要告訴別人自己的營運細節」等東方傳統家教影響,問起問題來有點言不及義也放不開,反而是小麥導師非常直接的詢問我具體數字與比例,讓我又一次在金錢與創作是否矛盾的議題中獲得印證,回想起來,若當初在和導師會面前,把自己擁有的數據和資料準備得更充分,一定會有更明確的收穫。
我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導師既不是會給自己壓力的長輩,也不是朋友,甚至很可能不會有產業之間的競合關係,所以上面的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當然我還是認為有幾件事是我們待人處事時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例如以「互相」的心態試著給予一些自己可能擁有的理性或感性價值、擔心能不能說而不確定的事不妨以誠懇而婉轉的方式說出口而非不說、適時的表達感激之意等,都會讓這樣的做法為彼此增加價值。
而說到和我不同的人,我認為我想要特別指出兩種剛好很極端的人:一種是追求作品極致性、不考慮市場的藝術家,一種是重視數字和成效的理性主義者。對於藝術家來說,可能沒有辦法舒服的討論營運、商業模式等內容,我認為與其討論專案,不如先開始討論為什麼這樣做會讓自己不舒服,找出根源後再選擇自己是否要這麼做;而對於理性主義者來說,如果再加上重視他人感受的柔性部分,想必能讓思考更為全面。
最後,我想跟你說,抽絲剝繭的去深究問題這個行動,有時候會被我們的固有習慣影響,但是在華人領袖100,只要你誠懇而為他人著想,就可以有很多很多嘗試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