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是軟體工程師,後來轉系統分析師。現在是工商服務業的資訊主管,比較嚴肅內向的類型,也因為不太會跟人家打交道,但是又要想辦法多認識人,才會當看到一個比較有規模的社群時考慮參加。

我去參加演講類活動時,就算心裡有問題,也常會因為覺得講者不認識我,直接摸摸鼻子走掉。總覺得社交時會有心理障礙,但也會希望建立朋友不多但都很久的關係。


平常的學習管道是

我沒有很喜歡去參加演講,演講比較屬於由單點延伸帶來啟發,所以能學到的知識比較少,比較常閱讀網路文章。

後來開始聽podcast,是因為聽的時候可以同時做別的事,可以充分利用通勤、做運動的時間。和以前看文章相比時,會覺得忙起來會覺得文章也懶得看,用聽的感覺比較節省時間。

為什麼會希望有導師來幫助你

自己的理由比較特別,我想要做人工智慧相關的side project(非職場需要),卻沒有管道也沒有任何資源。想說破壞式創新也是其中一個大主題,進來之後有人可以讓我問,很幸運被分配到了王友光老師。

因為原公司完全沒有想要發展AI相關的東西,所以幾乎沒有辦法拿工作時間去進修。如果非硬需求的話,就會覺得躊躇不前。我進來之後,認識了一些厲害的大神也讓我覺得有一些靠山在。

我這個月剛換公司,新的公司就會用到人工智慧,並不是我主要負責的項目,但至少是朝著我想要去的方向。

為什麼會希望有導師來幫助你?

我想做NLP相關的內容,我有跟導師討論過我的專案,但事實上他也說領域不同,沒辦法真的幫上什麼忙,可是同樣學科的基本概念至少是相同的。

我想要做的事情分成兩塊,最終目標達成之前必須要先會NLP技術,例如事實查核會需要先做判斷,而Joseph的專業判斷分享時對我說,目前的應用都還很不成熟,甚至上次Joseph的同事來和我聊天,說我可能要修改很底層的東西,才有可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儘管核心技術不同,但是覺得導師的業內經驗,是我的一顆定心丸。

覺得和導師互動時,什麼對你最有幫助?

只有一開始的時候實體見過兩三次,後來都以Line聊天較多。但我覺得導師的存在,對我來說就已像個定心丸,很有幫助了。

我剛換工作其實有點忙,如果偶爾有什麼話題,還是會故意要找他聊一兩句,分享生活與職涯狀況,也認為未來我如果踏入該領域,導師也會樂意幫助我。

覺得一對一的導師制度和去參加公開班的差別是?

導師通常都是站在演講台上的那些人,就算他坐你旁邊,你也不會跟他說話,也就是說是沒有機會認識這些人的。如果是在Happy Hour等場合由導師帶領,整個感覺是比較親近的,就算公開活動後繼續互動,你也不會覺得很奇怪。

但如果在公開班當中,不論導師也好、同班的同學也好,感覺也會很遙遠。我之前有參加軟體開發的活動,雖然有定期舉辦的活動,某些人常出現、你也知道他們是誰,但就會感覺表面、無法深交。

領袖100的同學和導師,則是感覺真的願意跟你掏心掏肺的聊天講話,會覺得很像朋友。審核與提前宣傳主題的機制,可以讓大家的目標相近,至少進來的人是認同這四大主題了才加入。

我之所以比較內向,是因為我可以很快的知道我跟這個人合不合得來,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溝通頻率。有一些人對職場的認知和領袖100成員差很多,例如最近網路上看到一個話題「上班就是要鬼混」,團體就能篩選掉這種人;但在公開班中,你不會知道參加的是哪些人。

和導師互動時,會不會擔心哪些事?請具體分享例子

他不要問我功課的話就非常好。雖然自己比較內向,但一對一的方式和導師的性格讓我可以很自在的分享。

加入領袖100前,有尋找導師或教練受挫的經驗嗎?為什麼失敗?

有尋找導師,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過。總是聽到職場上聽到什麼前輩、mentor的故事覺得很羨慕,又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有這樣的角色,當初好像只有研究所的指導教授能稱為是自己的導師,但是指導教授跟導師可以教你的東西不一樣。

但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吧?儘管會想要一個被指導的機會,例如我以前也曾經思考過主管是否能當我的mentor,但想一想又覺得他不能教我我想要的東西,所以也不能算是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