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吞藥,運動才是最好的良藥!一個前生技醫藥創投人的體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從台大醫學院學士、政大商學院碩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進入眾人稱羨的創投公司。創投領域迷人之處是,一紙投資合約隨便都是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規模,要待在這裡,你必須要有顯赫的學歷與經歷,才能撐得起遞出去的每張名片,也才能玩得起這一場龐大的金錢遊戲。
當時看中的領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糖尿病藥物和癌症藥物。這些藥物治療市場的潛力極大,各大藥廠、生技公司都砸下數億元投入研發。然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產業最大的問題:所有生技醫藥業都是針對疾病光譜最嚴重那一端進行「補救」。這不禁令我好奇,有沒有可能針對光譜另一端還健康的人,從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的角度,讓他們不至於走上生病這條辛苦路?
於是,我開始著手蒐集各種國內外文獻資料,並詢問身旁的醫療產業臨床工作者們,也接觸到世界最權威的運動醫學機構──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原來,美國好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推行「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觀念,將病人與醫療、體適能訓練進行連結。這樣的事,能不能也在台灣發生?
生技醫藥業都是針對疾病光譜最嚴重那一端進行「補救」,有沒有可能針對光譜另一端還健康的人,從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的角度,讓他們不至於走上生病這條辛苦路?圖片來源:MedEx 醫適能 |特殊族群專業訓練臉書
離開生技創投業,掀起家庭風暴
當我毅然決然離開生技創投的工作,一場家庭風暴正在展開。雖然美其名是健康促進產業,但是在社會傳統眼光中,我像是把自己「降階」了。畢竟誰會願意從一個每天穿西裝的創投人,變身成穿著運動服、運動鞋,每天在健身房遊走的體適能教練?我很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所以完全沒有在意外人的眼光。但是最困難的,其實是每天面對的家⼈。
我的父母開始每天關心我的經濟狀況,問我有沒有錢吃飯;我太太的家人也不時關心我的工作,總是提醒「有困難要跟我們說喔!」雖然他們沒有明說,但我都很清楚,這個轉職選擇嚇壞了所有人。他們擔心我會不會沒有能力養育小孩?撐不撐得起一個安穩的家?縱使我知道這一切都是過程,但到底能不能成功,我也沒有十足把握。唯一不曾懷疑我,也沒有給我壓力的是我的太太。她就像是我的保護傘,照顧家中的大小事,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到處闖蕩。而我就在這樣的煎熬與矛盾之下,得以不斷向前衝刺。
那段時間,我參加各種國內外的研習培訓,讓自己沉浸在最前瞻的科學知識、國際科學指引中,並且積極自學,考取各種國際權威證照。我陸續拿到在當時台灣只有不到數十個人取得的權威肌力體能訓練認證(NSCA-CSCS),也成為兩岸第7位美國運動委員會認證的健康管理顧問(CHC),去年更順利取得美國運動委員會最高階認證的醫療運動專家(CMES),成為美國運動委員會的官方培訓教官。
擔任培訓教練教官幾年後,我發現:成為一位教練,表示你學到了基礎知識;但當面對身體有特殊疾患的客戶時,往往還是不知所措。真正的原因在於,教練們對臨床疾病往往陌生,也沒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能夠與醫療端產生良好的溝通合作。如果我的初衷是將「運動是良藥」的觀念更普及化,我知道自己必須做得更多。 只是,我一直沒有真的去「做更多」。因為我彷彿又到了另一個舒適圈,開始享受被教練們稱呼「老師」、「教官」的光環。
如果我的初衷是將「運動是良藥」的觀念更普及化,我知道自己必須做得更多。圖片來源:MedEx 醫適能 |特殊族群專業訓練臉書
面對死亡,一句話打醒夢中人
有一天,我頂著國際級講師的光環,興高采烈地約了一位重要的人生導師出來敘舊,實際上我內心想著的是如何炫耀我自己。他是我在碩士班選修課認識的老師,一直把我當親人般對待。
還記得我們約在台北知名飯店的一樓咖啡廳,那是他最喜歡跟人約見的地方。陽光透過大片落地窗灑落室內,行道樹的影子隨風搖曳,一切都這麼美好。但當他坐下來時,我才突然發現他變得骨瘦如柴,西裝外套顯得異常寬鬆。他說,他近一年罹患了胰臟癌末期合併糖尿病重症,體重掉了超過10公斤。這件事除了他的家人之外,他誰都沒說。
當下我的心臟撲通撲通重重跳著,雙手緊張得不斷顫抖。他給我的人生忠告是:「很多事情是不能等的!」 我當下只覺得懊悔與羞愧不已,居然要等到親人面臨生死關頭,才願意放手一搏?
第二天,我立刻辭去國際教練培訓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我進到這個產業的初衷:連結醫學與體適能產業,並正式成立「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醫適能的定位是:透過連結醫學與體適能產業,在風險管控下帶領特殊族群客戶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實踐「運動就是良藥」的價值。
我的恩師也是我事業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雖然投資金額不大,但他選擇在臨終前推我一把,支持我實踐理念,讓我有勇氣成立自己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並成為當時華人地區第一個專注在特殊族群訓練的教育培訓機構。我的內心充滿感謝。
回顧過去,我最大的體悟是: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追求光環,但最終我們還是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我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們為何而做?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很高興我能夠帶著醫適能這個品牌繼續走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
(作者蔡奇儒為台大醫學院學士暨醫檢師、政大商學院碩士。職涯從生技醫藥投資領域轉戰體適能產業,期望透過以特殊族群訓練連結醫學與體適能產業,達到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目標,實踐「運動是良藥」理念。前美國運動委員會官方認證教官,現為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創辦人,同時也是NCCA國際認證之醫療運動專家(CMES)、肌力體能訓練專家(CS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