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關口,我該選擇穩定還是追夢?

幾年前在決定是否留學的十字路口,主宰我決策的若是習以為常的慣性,我的生命經驗將會完全不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回到20年前,剛以高分進入高中第一志願的我,正是志得意滿,心高氣傲的時候。一天返家的車程上,我告訴媽媽:「高中畢業之後我要考上台大,然後去哈佛留學!」「別做夢了,我們家沒有那麼多閒錢讓你出國留學,大學畢業就趕快去工作吧!」我媽一邊開著她的小March,一邊澆熄我的興高采烈。

「家裡沒有閒錢讓我出國留學」這句話,在我腦海裡迴盪了好久,也把我的留學夢貼上了封條,封存在心底深處。

一晃眼間,我已經到了我媽口中「畢業該去工作」的年紀。沒有生醫背景的我卻因緣際會進了外商藥廠,跨國企業的運作讓我大開眼界。身旁夥伴不乏知名歐美學校畢業的碩博士,有時要出差到海外與外國同事一起進行專業培訓,還要舉辦跨國醫學交流會議,這些經驗似乎又悄悄讓我內心深處的那個留學夢甦醒。然而,我已經悄悄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傳統思維總認為,女生到了這個年紀就該穩定下來了,同儕不是存了第一桶金買房子,就是懷孕生子,朝向五子登科之路邁進。那我該怎麼選擇呢?追求長久的夢想?買間房投資等房價上漲發大財?抑或是趁年輕生個孩子?一句流行話說「小孩才做選擇」,於是我做了一個改變我未來軌跡的大膽決定:一邊留學,一邊育兒,在全球頂尖的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展開冒險的新篇章。

重返校園與文化衝擊,成為我的職涯加速器

異國的生活,名校節奏加上新手媽媽的挑戰,讓我的大腦CPU每天都以接近100%的使用率高速運轉。文化衝擊每天都在上演,小至融入美國休閒活動,大至參加上百個陌生人的全英語企業招聘。還記得剛開學不久,在走廊上遇到剛認識的美國同學,她招手問我「Whats up?」時我簡直驚慌失措,當時的我以為打招呼只能用英文課本上的「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根本沒想過該怎麼應對其他的招呼模式。然而人類果真在逆境跟壓力下會快速成長,就像負重訓練能刺激肌肉生長一樣,到了接近畢業時,我居然已能在幾乎都是英語母語人士的課堂上不慌不忙舉手回答教授的問題,甚至幫一年級生進行一整天的模擬面試,回答他們對求職的疑問。

只是,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後,我的職場生活並沒有比較輕鬆。我加入了傳說中的管理顧問行業,專門服務醫療產業公司,協助他們解決企業在中國面臨的種種挑戰。這些挑戰背後所涉及的問題,不論深度跟廣度,都是幾年前的我從未接觸過也無法想像的。這些專案,讓我更有機會把商學院所學的理論與思考邏輯實際運用在解決問題上:與客戶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蒐集分析資料、驗證各種假設、最後彙整成具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一連串的工作雖然高壓,但每當與團隊從密密麻麻的資訊中梳理出問題癥結時,即使常常伴隨著上海的日出,卻也是最令人痛快的時刻。

跳脫路徑依賴的慣性,走出新的人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不過又是一個人生勝利組的故事罷了。但我更想談的是,幾年前在決定是否留學的十字路口,主宰我決策的若是習以為常的慣性,我的生命經驗將會完全不同。

社會上限制思考的慣性無所不在,例如付房租給房東不如背貸款買房子、為什麼要放棄外商百萬年薪的工作、女人生了孩子就要以家庭為重……這讓我想到美國經濟學者觀察西方近代國家經濟發展歷程所提出的「路徑依賴法則」(Path dependence)。他們認為,這個法則類似物理學的「慣性」,當你做了某種選擇後,慣性的力量會使你強化選擇的正確性,從而讓人較難做出改變。也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人生的每一個選擇,往往會影響到下一個選擇,進而牽動整個人生之後的發展。

然而「路徑依賴法則」既然都叫法則了,當然沒有那麼容易突破。就像射手在三分線外投出的那顆籃球,出手的那一剎那,路徑就已經決定了,唯一的方式就是有外力來改變這顆球的慣性。在籃球場上,這個外力可能來自其他選手,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這個外力來自於新的刺激:那些與你過去經驗不同的人事物,在與你的生命交錯時改變你的慣性。你可以選擇出國留學,讓跨文化衝擊你的腦神經;也可以關掉Netflix,看幾本不同領域的書籍;更可以參加像「領袖100」這樣的貴人引路計畫,讓來自多元背景的導師引導你走出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回想我從Booth商學院入學前到畢業後,台灣房市持續增溫,那斯達克指數從5千點漲到1萬3千點,台積電更是從不到200元漲到600元。但我選擇在30歲那年把工作多年存下的第一桶金全數投資在接受跨文化刺激及頂尖商業訓練,不僅提升了視野,也改變接下來數年的人生路徑。或許自己的未來,才是最好的投資標的吧!

(作者Louise曾任外商藥廠行銷與業務,跨國管理顧問公司項目經理,現任新創生技公司亞洲戰略處長。)

此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