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魂會轉彎!理想與現實,不再是二元選擇題

這是第5個月了,我在鬧區的靜謐巷弄裡,老屋改造的咖啡廳中,聽著隆隆作響的磨豆聲,和鄰桌三五好友不時傳來的竊竊私語,點一杯最愛的濃純拿鐵,兩份espresso,在陽光迤邐過落地窗的愜意午後,讓香味沉澱閱讀後的翻騰思緒……
這樣的情景,在每次轉換跑道之間,總會放縱又固執地上演一回,短則一年,長則一年半。而這次,已經是我出社會後的第4個長假。對已過而立之年、沒有富二代加持、又沒有幸運女神眷顧,正該浴血職場、立下功績的青壯年來說,這般任性是奢侈的,也是茫然迷惘的。
社會框架限制下的超支生活
最近被許多人討論的皮克斯動畫《靈魂急轉彎》,向忙碌迷失的我們拋出了一個哲學大哉問:沒有偉大的夢想、高遠的志向又怎樣?這也是我結束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決定休長假時,最焦慮困惑的感受。我是不是沒企圖心?是不是太不上進?家人朋友會不會誤會我被資遣炒魷魚?那種不安,不僅是因為違反工作就業的遊戲規則,更像是背棄了大眾信仰而萌生出的罪惡感。我意識到,我腦中的思考方式好像已經被社會規範綁架了!
法國哲學和思想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過「權力無處不在」,其實「期待」、「框架」也無所不在。小從個人面的性別角色,環境面的家庭、職場,到價值標準面的審美、道德、成敗、是非等,這社會存在著各種期待,也因應而生出許多框架。我們很少有機會去討論「多數以外的可能」,相對的,便很少有機會去正視、甚至肯認「標準外的離群值」。
於是,我們害怕沒有正解的嘗試摸索,限制沒有讚美的奇思異想,也自卑沒有掌聲的與眾不同。沒上班成了能力差的代名詞,待在家成了耍廢魯蛇的象徵,汲汲營營地工作,除了求一份穩定收入,更是避免異樣眼光和負面投射的最好辦法。久而久之,去滿足、去符合,甚至去強迫約束、去複製經驗,成了最安全的道路,同時也是最短的捷徑。
某方面來說,活著本來就應該滿足期待,但也別忘了,活著本身就是意義。在工業革命的準確與效率、資本主義的市場和效益下,我們賦予「活著」就得勞動努力的使命和任務,對生活有共同的標準和定義,對成功和邁向成功的路徑,也歸納出了幾套原則。加上消費主義大肆宣傳、慾望高漲膨脹、比較心態變本加厲,我們開始日復一日的辛勤、好還要更好的追求,深怕稍微停滯了,就會脫鏈掉軌、跌入失敗輪迴的萬丈深淵。到底累不累呀!「放慢、休息」能否成為一個抬頭挺胸的選項,值得擁有等同於「卓越」的尊重?我想那對「超支的生活」而言,將會是個有趣的命題。
當然,歷史和經濟的論述裡,絕對可以用更宏觀的經驗告訴我們,積極、競爭、成長、達標,對於國家社會與個人有多麼重要的正向影響。何況上述那種無懼無畏「做自己」的天真爛漫,難免有種自以為是、又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現實假設和烏托邦情懷。我們平凡人每天的日子就是得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不得不去滿足各式各樣的期待,以求一頓溫飽。因此,以下我想先跳開「休息」,務實地分享一些自己觀察到的產業趨勢和機會。
轉型的市場,多元的供需
首先,從經濟層面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談起。國內生產毛額或企業獲利的成長預期,是驅動整個機器乃至各層級螺絲釘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結合全球化自由貿易和數位化浪潮,這股力量蘊含了幾種關鍵特質:跨界、創新、開放、整合。
除了品質、技術沿革的漸進式創新外,國內外企業集團為了成長,不斷地談創新、談整合;國家為了更具競爭力,積極地開放轉型,與國際接軌。產業界線被打破,世界變化得既快又猛,新的工作內容和型態百花齊放,無處不是機會,在「專業」的選項之外,擁有T型人才、π型人才的養成與視野,才不會侷限了自身與組織未來的想像和發展可能。
再者,從「人類生存永續發展」的面向來看,在各個領域發展如此快速的當代,人類一個按鍵就能發射原子彈,把衛星、火箭送到外太空;透過基因工程,可以製造複製人、免除遺傳疾病;拜covid-19疫情所賜,本來要十年才可以研發完成的疫苗,一年間即將上市。幾近無所不能的我們,真正的核心議題和價值已不再是「What can we do」,而是「Why we do it」跟「How we do it」,這是國家和企業皆不容忽視的大原則。而近年,企業也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放進組織的發展策略中,致力於保護環境氣候、消弭貧窮疾病、創造公平教育等目標,並擴大與NGO、NPO或社會企業的合作。這些現在進行式都提醒著我們: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但我們似乎還沒準備好!
上述兩股趨勢,對正在職場上的我們來說,乍聽之下有種「只有更累,沒有最累」的錯覺,但我想表達的卻恰恰相反,正因為這股趨勢,不間斷工作的枷鎖得以解放,休息、思考、再出發有了合理的必要性!休息能適度調節身心、放鬆緊繃的思緒,其功用益處,我想不需要加以贅述。但休息能提供最純粹、也最根本的「學習、吸收和精進」的養分,我們應該要更自信、怡然地擁抱這個契機。
勞動下的思想工作即是「好」行動
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人的境況》一書中,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迫使人們成為「勞動動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並認為在西方字源學的脈絡下,「勞動」(labor)、「工作」(work)、「行動」(action)這三個字詞有著明顯的區隔和意義。每日繁瑣勞動、長時間處在工作狀態裡,難免會有彈性疲乏或力不從心的時候,嚴重時還會陷入一種無限迴圈的負能量,那種永無止盡的挫折感,實在令人心力交瘁。此時,找出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就變得至關重要。
無論是片刻的偷閒或長假,我會讓自己放慢腳步、脫離當下的情境,透過大量廣泛的閱讀、旅行和人文藝術欣賞,為自己充電加值。特別是接觸藝術、技藝的「work」和發表、演說的「action」,可以讓一成不變的壓抑和苦悶,昇華轉化為繼續前行的能量。
這個過程中,腦袋雖然還是不斷在運轉思考,卻因為有新東西的刺激,或是觸類旁通的作用,身體、大腦和心情自然能分憂解勞,達到神奇的復原效果,甚至一些打結的疑惑可以迎刃而解,心情也獲得解脫。
不只如此,如果你也認同上面提到的「永續發展」,卻又不得其門而入,或覺得參與人類、社會的沉重議題,總是讓你壓力山大、心情也不美麗,人文藝術之旅,肯定會是個最棒的入門。舉凡藝廊、美術館、古蹟、博物館、劇場、Live house、影展、藝術節……不管是文化歷史或前衛的觀念風格、深刻觸動人心的感動或尖銳批判的態度,在各種形式展演中,我們都可以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去看見世界跨時空角落的特殊和美麗;用輕鬆平靜的心,去感受貧窮、教育、環境、性別、疾病、正義等帶來的憤怒和悸動、謙卑和感恩。
然後,重回職場,你會發現這些陶冶和眼界,成為工作時的最強武器。因為我們將擁有更寬闊的獨立思考、溝通同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些沐浴春風的休息,也會讓你覺得自己更加彈性轉換,更加遊刃有餘,不僅豐富了視野和心態思維,創新開放與跨界整合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升加乘。幸運的話,還會有來自宇宙的力量,鼓舞並引導自己勇敢地跨越舒適圈,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了這樣的正循環後,我們是否就能夠更無後顧之憂的在工作和休息之間自在轉換呢?
未來依舊充滿著不確定,但至少有件事,現在的我是相信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幸福也最辛苦的我們這一代,其實不需要太多遲疑,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或許已不再是愛情與麵包這種二元對立的選擇題,而是法式馬卡龍與台式小西點的差別罷了。何況,沒有任何人能夠或應該告訴我們,你自我負責、自我承擔的人生,該用什麼速度、什麼態度和什麼方式往下走下去,不是嗎?
(作者Zach為「思想高潮」發起人。遊走在商業與藝文、創新與社會價值之間。致力於透過藝術的五感力,去行銷傳遞人類與社會發展的議題,並啟發更多個人或彼此間的思辨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