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讀懂每個同事的「使用說明書」,不怕屬下比你老、空降也OK!

每位同事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做事的步調與風格,了解這些,也會讓工作更順暢。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牛頓說過:「面對浩瀚的知識,我就像是在沙灘上玩耍的小孩,只要能找到一個貝殼,就會雀躍不已。」這份雀躍,相信每個投入熱衷事務的人都能體會。

在博士研究生涯中,我投入使用機器學習搭配肌肉電訊號進行動作辨識,以及在電腦視覺領域上的人臉辨識應用,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在沙灘上找到了一小片貝殼,在學術領域上貢獻一小份心力。

進入職場的第一課

畢業後,帶著對機器人與電腦視覺的專業,我進入了工業自動化大廠服務,負責開發設備的核心演算法,並且將設備導入客戶的生產線中,以取代人力、增加生產效率。

我待的部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門,常常能聽到老一輩的同事述說跟公司創辦人當初一起奮鬥的故事。對於這些資深同事而言,我大概跟他們家裡的小孩年紀差不多;而相對其他中階資歷的同事而言,我則是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許多事情都尚待磨練。

我們的團隊是專案導向的團隊,每一個人都等同於一個專案負責人,我也不例外,需要負責與客戶接觸、評估客戶需求的可行性、規劃時程,同時與其他資深同事合作,共同研發設備,為成敗負責。某程度來說,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空降部隊」一樣。因此,如何能跟資深同事相處、共事愉快,變成我進入職場後的一個重要課題。

身為新人,「建立關係」也是工作的關鍵

一開始,身為新鮮人,我懷著熱情積極投入工作,也相信同事們跟我是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然而,事實總是不如想像如此美好。每個資深同事都有自己負責的專案要忙,我負責的專案對我而言是重要的,但對其他同事是次要的。當我熱心的想與資深同事進行討論規劃,得到的回應卻很冷淡,他們臉上的表情彷彿在說:「這樣就可以了吧?反正你這個又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對我而言,不免經常感到挫折。一間公司不是應該大家通力合作、一起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嗎?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是在單打獨鬥?

但,事情還是得進行下去,我必須想出與資深同事間的相處與共事方式,取得他們對專案的協助。我仔細觀察他們,發現在用餐時間或茶水間的閒聊中,只要討論到他們有興趣的話題、或是心情放鬆,這些資深同事們一樣會眼神發光、興高采烈的講個沒完。

就是這道光點醒了我,原來,是我一直沒有找到同事的「使用說明書」啊!

每位同事都有自己在意的、喜歡的事情,也有他的做事步調與風格,我必須細心觀察,才能一頁一頁慢慢翻開每一本使用說明書。我曾在忘了哪部電影中發現,一位好主管可以從你的桌面、甚至桌上擺放的物品,來判斷你的工作態度。我想,即使我不是主管,相同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到我現在的情況上。

於是,每一次到同事座位上討論時,我會細心觀察同事的工作環境、他與我對話時的細微神情,注意其中的每項訊息。某位同事常喝咖啡,某位同事桌上擺放著家人和小孩的照片,某位同事總是需要準時下班,好去學校接小孩……。這些都是我慢慢了解身邊這群人、建立起他們真實樣貌的管道。

對同事而言,我是個新鮮人,與他們彼此既不熟悉、也不了解。因此對我來說,掌握每位同事在意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快速找到能與他們建立連結的重要線索。漸漸的,我開始能與同事有工作之外的聊天話題,一點點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當彼此不再那麼陌生,再抱著不卑不亢的態度,去向他們請教工作上的事情,同事也開始願意給我一些經驗傳承與建議。

善用不同溝通法,再適時表達感謝

在與同事相處破冰後,我遇到的下一個課題,就是如何能將專案順利推進了。這句話可以翻譯成「菜鳥同事該如何跟資深同事催進度」,超級困難!畢竟沒有人喜歡被催,但身為專案負責人,同時背負著開發核心演算法的責任以及客戶時程的壓力,不得不硬著頭皮戴上鋼盔向前衝。

此時,除了使用說明書之外,另外一個觀念的搭配,讓我就像是練成九陽神功的張無忌再學會乾坤大挪移一樣,威力瞬間加倍。那就是「換位思考」。

對於需要準時下班接小孩的同事,我為他規劃出能讓他準時下班的工作事項,不耽誤他的家庭時間;對於喜歡喝咖啡的同事,我們偶爾會在討論之餘一起休息一下,用一杯咖啡轉換心情;平時就已經負荷很重、工作繁雜的同事,我也明確定義出我的需求,方便同事評估時程。還有重感情、講關係的同事,用台語溝通可以讓彼此感覺更親近;個性比較小心不想負擔太多風險的同事,我則選擇評估後讓自己多承擔一些,同時先給主管打預防針……更不可或缺的,是去稱讚與感謝每位同事的付出,並且適時讓他們的主管知道,這也是讓同事願意一起為專案衝刺的重要因素。

從博班的研究到職場上的試煉,我發現凡事只要細心觀察,思考每一件事情發生的本質與換位思考,經常可以有不一樣的看法,使自己不會拘泥在單一角度的觀點。在研究上,從不同角度切入,可能發現問題的不同解方;在工作上,換個角度從同事的立場看看,就容易找到屬於他們的使用說明書。沙灘上美麗的貝殼不好找,但我相信只要能多留意,嘗試從不同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發現閃亮的貝殼,享受那份雀躍。

(作者Robin,專長電腦視覺、機器學習與機器人學,在臺大生機系取得博士學位,於工業自動化大廠服務,研發智慧型攝影機,自詡為機器人的眼科醫生。業餘時間,喜歡接觸商管領域,了解技術之外不同面向的人事物,更多樣化自己的專業。)

此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