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生經驗分享|Eson Lai
江 彥成2022-08-30T18:32:04+08:00Eson Lai,第一屆的導生,目前在海外,早期做線上遊戲產業,從工程師到遊戲軟體測試,三四年前左右建立一個ˇ第三方軟體測試服務品牌,服務線上遊戲產業開始加入創業的領域。 平常的學習管道是? 我還沒決定創業前,非常喜歡看書,所以大部分都是從書籍獲取來,後來因為電子書的進步就開始閱讀電子書和數位媒體,也會從YouTube上做一些學習,開始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外也接觸不同生活圈的朋友,開始看些有趣的大佬分享,例如如何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等更有彈性的生活實際案例。 也開始會主動去問和聊這些我好奇的人的生活,到現在學習管道會很雜,和以前相比的好處是隨時可以喊停。 參加類似的活動,是為了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外,也接觸不同生活圈的朋友,開始看些有趣的大佬分享,例如如何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等更有彈性的生活實際案例。 為什麼會希望有導師來幫助你? 我的導師是Marvin,因為工作關係現在比較少和當時的導師聯繫了,但是彼此會聯絡一下,或者互相問候。例如疫情剛起來的時候,Marvin的參展活動都停止,我們也會分享目前的政府補助資料等。 就是四個字「突破盲點」。我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還在上班,和創業的燒錢燒腦燒肝型態不同,能和你討論與傾聽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是導師,更能懂你的困境和如何突破,也是只有創業導師帶領下之後,會有共鳴的話題。 對你來說,希望導師幫助你什麼? 還沒加入時覺得這個平台好酷、好多大佬,就想說是不是需要認識和了解一下,剛被選上之後本來抱持著這個團體屬於商業媒合的性質,後來發現領袖100更重視人性連結的部分,更是一般課程學不到的。 我當時加入領袖100時還在台灣,也是創業是第一年,當時的導師分享都有給我療癒的感覺,不管是一對一或分享會,都帶給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還有一個特色是導師之間並沒有那麼壁壘分明,會發現所有導師都是很熱心地想要把經驗傳承給年輕人。例如記得第一屆的時候大涵老師在分享會上説,創業的人跟衝浪一樣,80%的人是在溺水的,只有20%的時間在水面上。 很累的時候,會很希望導師可以直接破題,我和導師每個月面對面談話時,會提出幾個建議的方向,但也會強調自己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所以不會直接幫我選出作法,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幫助。 覺得和導師互動時,什麼對你最有幫助?(資源、想法、陪伴或?) 軟體測試及軟體在台灣又被重視又不重視,創業剛開始一定是懵懂的,會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 但跟Marvin對話之後,才知道要先把自己無限放大的夢想落地化,要思考自己要成為一個開心的小公司?公司被收購出場?或者成為上市公司整天與財報對決?他說「你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知道自己會走多遠」不斷跟導師接觸,也不斷讓點子落地。 我在台灣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到日本、新加坡、香港的客戶,當時就已經在思考台灣市場對該題目的接受度,評估接受度不高後,導師以及聽到許多分享會的老師分享的建議是:「比起來台灣島型經濟更適合孵化而非創業」,所以我目前主力服務歐洲客戶也把團隊駐點在歐洲。 如果我沒有和導師接觸,可能還會懵懵懂懂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或是不斷的鬼打牆。 覺得一對一的導師制度和去參加公開班的差別是? 很多組織我大概參加一兩次就不去,但在這裡我會覺得有很多特別觸動到我的地方。 我當時一個月至少會去導師的辦公室一次,一對一的型態當在不方便講的時候,關起門來可以聊得很深入,分享血淋淋不為人知的街頭智慧。在公開班裡則是聽老師的經歷分享,還有短時間的應變能力。 我直到第二屆前期都還有去參加活動,而到現在還是都會有和導師有聯繫。 和導師互動時,會不會擔心哪些事?請具體分享例子 剛跟老師互動的時候,會擔心和他講太多公司的事會不會有問題,或者擔心點子被拿走,幾次和導師建立連結後,會發現導師是很無私的分享自己的經驗,例如如何和外部團隊建立連結、和廠商交手的狀況。 我覺得如果沒有把握主動和導師聯繫的機會,真的會很可惜。希望每一屆的學弟妹都可以把握機會。 有一件事是,如果剛開始創業時發現號稱大型、上市上櫃的甚至同為中小型企業的一些廠商,要提出一個百萬級美金的預算,但想先測試你的能力而想要讓你無償進行某個專案時,或者對方開出無理條件像是買一送三、買一送五時,這樣的案子通常都不會成,他只會是想要利用以這個心理來獲取你的資源以及全力以赴幫他做白工凹你,而不是想要真心和你合作。 和導師互動時,印象最深刻的經驗? 剛開始和導師見面他知道我是創業身份時時,他丟了一連串的問題來:你確定你要創業嗎?創業很苦,你要想清楚? 坊間都會鼓勵你創業,去實踐自己的夢想,但是我的導師會問我這麼尖銳的問題。他所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認清自己所屬的位子,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不拖泥帶水地去做。 導師不介意我們站在他的肩膀上,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東西,跟學習到的也會比較快,所以未來我也希望我也希望成為這樣的人。 其實公司規模化要拿股權或者自己的生活去跟人家換,要很認真的思考自己值不值。結束一年導師期間後,我是台北市政府重點輔導的新創公司,當時有有輔導我與台灣頂尖企業的董事長去聊天,我後來考量的是要花很多時間在創業上,後來也考量自己應該在某個時期回歸家庭生活,當你決定把公司做大創業前期與生活是無法平衡的。然而覺得要在公司運行階段肩負員工的生活是我最重要的責任,最終想回到多陪伴家人。 許多軟體公司包括知名企業再做裁員時,等都會先裁測試,所以我才會決定要做軟體第三方的服務商,卻在當有專案時,又希望能夠盡快找到測試,所以我嗅到這樣的外包測試商機,我覺得小公司小資源的時候,可以做策略聯盟,我自己也有這樣做,不需要每件事情都自己做,而是將業務交給更適合的人脈。 加入領袖100前,有尋找導師或教練受挫的經驗嗎?為什麼失敗? 我自己有一點權柄恐懼,當遇到導師前輩的角色我會有點壓力,不想跟這樣的人相處,當時走出這件事是走出我的舒適圈,真的下定決心走出我舒適圈的一塊。 有時候,可能也是因為身邊已經沒有人可以學習,或是可以點出你問題的人在哪。倒是沒有一開始就想要在裡面拉資源,是已經覺得問題已經沒有辦法在單一的一本書解決時,才覺得要來參加。 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跟當初某些導生的關係滿親近,幾位導生反而成為我很要好的朋友,當我遇到困難與想不透時,常常一頓飯局,我們可以解決很多想了好幾天的問題,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有時向大家的經驗經驗,轉個念就恍然大悟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