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正露丸為伍的日子,我派駐印度一年的不思議之旅

每日固定早中晚,大抵的時間一到,就可以感受到腸胃深處呼喚的訊號;每一次都提醒著我,是時候服用腸胃聖藥「正露丸」來緩解每日固定報到的腸胃不適感了。這並不是什麼宣傳正露丸效力的業配,這是我在印度工作將近一年時間,前兩個月的寫照。
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藉由工作到世界各國遊歷、和各式各樣的人士談笑風生……這是從小在好萊塢電影薰陶下的我內心最深刻的期望。然而,現實的挑戰通常不會這麼順利。
從工程到業務,然後去印度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跟大多數的華人父母一樣,想要為孩子安排一條最安穩的道路,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平安順遂。我順著父母的心意,進入工程相關的學校就讀,但同時心裡也知道,這和我內心的渴望大相逕庭。因此,畢業後我選擇了一條相對不同的路線,往業務和行銷類發展。這並不是特別了不起的決定,但是在這個比較心態甚重的華人社會,不免俗的還是承受了許多來自親友的壓力;特別對比晉身工程師們的同儕,我的選擇承受了不少負面反饋。
機緣之下,我進入了目前這間公司的航海部門。之所以能有這個機會,很大一部分歸功於我大學念的是造船工程,而平時喜歡結交外國友人鍛鍊英語,也是很大的幫助。我的直屬上司是一位從美國總部轉調來台灣的印尼裔美國人,團隊成員的出身則涵蓋台灣、新加坡、紐西蘭和東南亞各地,因此英語才是這份工作的第一語言。套一句非常雞湯的話: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過往的背景加上一部份運氣,讓我有了這個機緣。
加入團隊大約兩年,有一天直屬上司跟我說,他希望我可以派駐到印度,就地深入了解市場,並且穩定新建立的代理商結構。雖然我曾經到印度出差過,但是要去那裡工作,會是完全不同的體驗。然而當時我沒有任何猶豫,很快就接受這個機會。我的想法很單純:「越少人願意嘗試的事,越有成長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曾經有一位非常尊敬的師長告訴我,如果任何人可以在印度生存下來,在任何地方都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繞著次大陸走兩圈,看到不同文化風景
接下來,就是眾所期待的「印度淨化身心靈(腸胃)」派駐之旅。有別於一般去工作的外國人通常居住在外派人士聚集的地方,我選擇跟當地人住在一起,希望能更快融入環境。這段時間,由於我負責的航海產品客戶多數在沿海地區,加上印度的海岸線綿長,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出差中度過;也因此有機會從印度西岸的古吉拉特(Gujarat)一路沿公路旅行,經過孟買(Mumbai)、果阿(Goa)等,一直到印度最南端的泰米爾邦(Tamil Nadu),再一路驅車到東岸鄰近孟加拉的加爾各答(Kolkata)。這條路線我一共走了兩趟,也因此見識到了非常多的印度不思議。
例如,原來我們認知的印地語並不是印度真正的通用語言,不同邦之間的溝通最常使用的是英語;我們在各地接觸和所認知的印度人絕大多數來自南方,而他們之所以對皮膚相對白皙的人種特別關注,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裡大致上不容易看到,因此抱持著好奇。我自己也因此在印度觀光景點受到關注,甚至有印度旅客要求與我合影留念。
在印度的這段時間,我從印度人身上學到最大的收穫就是「爭取的勇氣」。由於龐大的人口競爭壓力,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甚至比哈佛和MIT還要低;也因為相對低的出頭機會,印度人整體都會拚盡全力為自己發聲爭取,這也正是台灣教育下的我們相對欠缺的。
業務這個詞在華人社會裡,常常與一些不太正面的形容連結,也導致大多數人對這個職業有誤解。其實業務只是一個稱謂,實際上的工作涵蓋範圍非常廣泛,職責牽扯範圍可大可小,同時可塑性也很大,需要適當扮演公司和客戶間的橋梁,同時在不同面向迅速切換,以求解決雙方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樣的工作給了我這個年輕人有機會用公司的資源和平台去展現自己,更帶給了我這段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作者Caesar為七年級生,大學學測英文僅考5級分,現在每天英文用的比中文還多。曾任外商科技公司產品經理,目前在外商擔任東南亞區業務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