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包袱,在顛簸職涯中重新找回自己

以前總想要成為讓大家喜歡的自己,但拋開這些期待,才發現自己其實不用和大家一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傳統的家庭,父母重視倫理與輩分,總是教育我們做人要真誠、低調、有禮貌,要嚴謹,不要冒險。我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功課雖不是頂尖,但也不用父母擔心。如他們所願,我上了國立科大,求學路上一路順利。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給我,所以有時候他們的建議會強烈一點,希望我都能照他們的期望去做。我也很努力學習成為他們所希望的樣子。所以,我在同儕之間,無論生活或課業看起來都「混得不錯」。

與同學朋友相處時,也因為這個溫和、謹慎的「人設」,我能與大部分的人成為朋友,即使有些聚會與活動自己不見得喜歡,也都會強迫自己參加,有時活動結束之後發現自己特別累,我才發現我並不是一個那麼喜歡社交的人。但我還是一直努力,希望成為師長、父母親、同學朋友眼中那個令人喜歡的人,從未想過這樣有什麼不對。

直到畢業、當兵,開始準備進入職場就業,我才在探索自我時發現:以前這些看起來的「好習慣」、「好個性」,其實正是阻礙我前進的動力。

別人喜歡的那個我,真的是我嗎?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在好朋友的推薦下,進入一間大型的自行車公司擔任業務助理。我依然在同事與主管面前,努力扮演那個讓別人有好感的角色,但在工作中,遇到的已經不只有同年紀的同學,還有比你資深的同事、主管、別的部門的同事、工廠裝配師傅與包裝阿姨,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突然之間出現在我的生活中。而且在傳統產業裡,權威式管理很常見,主管不需要跟你解釋任何事情,他只希望你能辦到。當時公司流行比賽加班,誰加班比較晚,好像誰就比較認真。有幾次我們這組甚至加班到凌晨12點多,第二天一大早7點半再準時回到辦公室。我總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對,但由於從小受的教育都告訴我,長輩交代的事情就是要完成,不然就會被討厭。所以,我也還是沒有說什麼。

那時,我還沒意識到自己只是為了害怕被討厭,而拚命扮演一個能被所有人喜歡的自己。我只感覺工作好累,職場好累,表現得越出色,我就越想要逃離。這成了我在往後幾份工作中一直反覆出現的問題。

在那間工廠,我只待了一年多,心想或許是不喜歡這邊的工作環境吧!於是到了另一家自行車公司,又開始做一樣的事。那幾年我換了兩三間公司,在工作上愈做愈嫻熟,對於這個產業認識的人脈愈來愈多,工作也愈來愈得心應手,但我自己卻愈來愈不開心。後來,業界前輩推薦我到深圳一家自行車工廠擔任業務經理,原本以為換個環境又得到重用,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契機,但去了之後才發現,我的負面情緒並沒有隨著環境與工作型態改變而得到改善,而是持續累積,且沒有宣洩的地方。那時候,我只覺得自己好像快窒息了。

離開深圳後,我面試上一間大型自行車公司的總經理特助。總經理在跟我面談後,告訴我他幫我規劃的訓練路徑,還有未來和我一起工作的計畫、對我的期許。我當下迷茫了,困惑為什麼他對我這麼好?另外一個困惑則是,他對我這麼好,為什麼我當下一點都不開心?

過了一陣子,我總算想明白了:我其實對這份工作並沒有這麼確定,卻又怕辜負長官的期望,所以才這麼害怕。想了很久,我決定告訴總經理我不做這份工作,之後也打算離開這個行業。

長大後,我想成為自己應該成為的那個自己

當初的我,其實還是懵懵懂懂,在這個尋找自己的過程中,也開始面對各式各樣的風險:我有可能失業、有可能讓別人失望、原來我沒那麼優秀、不是什麼都做得到的人、並沒有比別人特別……。身邊的各種壓力更是從沒停過,罵我是「不能承擔的人、自己好好覺醒」、「這麼好的工作擺在眼前了,為什麼不好好把握」、「你太自以為是了,就是一個草莓族,碰到事情就逃避與退縮」等等。這些關心我全部都承擔,但也沒有多加辯解,只是逕自踏上尋找自己的道路。

一開始我沒有任何計畫,只打算去深圳與上海投靠我的朋友、學長,順便找工作,去其他行業做不一樣的事情,看看是不是能找到想投入的事。父母知道我失業,只借住在朋友家的地板與沙發上,深深憂慮,都希望我趕快回台灣。然而,當時正是中國大陸新創事業快速崛起的時候,我接觸到孵化器、加速器、新創公司,還有電商、雲端、數據分析、廣告投放優化……各式各樣的新名詞,讓我一頭栽進新的世界。

當時到底在哪些地方工作過,有的我都忘了。因為有些公司你才去一兩個月就倒了,只好在找下一份工作。而且大家學習與上手的速度都很快,新的工具與商業模式很快出來,身邊的同事比你有錢、比你優秀還比你更努力,那真是令人無限恐慌。我還記得當時自己幾乎陷入「知識恐慌症」,除了每天聽知識app,商管、歷史、藝術、哲學的書,我每年大概要看200本以上。然而每解決掉一個困難,我內心就得到了多一點滿足。

後來,因為工作機遇的關係,我離開了中國大陸,選擇回到台灣工作,在一間證券公司擔任數位行銷。當時Fintech正熱,每間銀行都想做與數位金融相關的業務開展,使用新型態的行銷模式。在主管的信任與同事協助下,我開展並完成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專案,辦了基金競賽、甚至找了Google的協力夥伴來做直播,把基金平台當作電商操作。但我發現,一直糾纏著自己的那份無力感好像又蠢蠢欲動。

但這次,我認為我已經找到自己擅長且喜歡做的事情了。所以我決定離開金融業、改到行銷顧問公司,讓自己離開品牌,直接到市場上協助客戶解決問題,持續面對不同挑戰。

30歲後,我想要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自己

現在的我已經離開行銷顧問公司,目前是個多角形的自由工作者,內容包括兼職經理人工作、顧問工作與合夥創業。可以說,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幫忙別人賺錢,透過策劃發展出商業模式、串連與組織資源合作,讓合作的夥伴與客戶都能獲得好處。

我很慶幸過去這一切,如今都成為我的養分,也很喜歡現在的自己。我知道自己害怕什麼、喜歡什麼、能做到什麼、不擅長什麼,也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期待。這一切都讓我感覺踏實。

過去我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可能感到害怕、想逃避,但不去解決它,又會感到焦慮。現在我比較可以坦然面對,平靜的與風險和不確定共存。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但現在的生活,我非常喜歡。不論是收入或是成就感,都比我過去成長非常多。這中間也受到很多的人幫忙,我非常感謝,也告訴自己,只要有能力,我一定也盡量幫助別人。

以前的我,總是擔心被貼上標籤,覺得常換工作不好、不服從主管父母長輩不好、不跟別人友善相處會被討厭、要當個大家都喜歡的人。然而,學會面對自己、和自己相處,直到接受自己、了解自己,這個過程中我慢慢明白,自己並不是一個什麼都做得到的人,所以也沒必要一直跟別人比較,只要比起過去的自己好一點,就是很大的成長。成為自己所認為的「更好的人」,是我現階段追求的目標,即使當不成大家眼中的專精人才,也可以選擇當一個「網狀人才」。找到自己喜歡且舒服的事,人生不是更快樂嗎?

(作者Frank為出身傳產的新創行銷人,目前於他群公司服務,為公眾議題遊戲化的設計體驗公司擔任行銷長。)

此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