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當業務!內向的我,就這樣踏上不歸路

現在我慢慢發現,做業務這一行,不能只想著要從別人身上獲得好處,而是要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是那種比較安靜的小孩,個性害羞,不知道如何和不熟悉的人講話,再加上父母、親戚都是南部人,從小教育我「做人要實在,不要貪人什麼;要節省,不要說謊,吃苦當吃補,不要太計較……」,長期以往,我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特別不敢和女孩子說話,總是緊張到腦子一片空白。

過去,語言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項,直到大學參加社團,當時被選為幹部,被迫要和人交談,才開始嘗試改變自己。

我記得大三那年,我到商學院選修,開啟了自己對商業的興趣,大量閱讀成功人士傳記與成功學書籍,內容大多提到「想成功,要先從當業務開始!」於是透過同學介紹,我傻傻跟著同學哥哥跨入「業務」這個領域,從傳直銷到作保險,這才發現,我果然不是一個天生的業務咖!

一張保單都賣不出去的我,真的適合當業務嗎?

當時,我依著前輩的指導,學銷售話術、勤約親朋好友。向來認真努力的我,卻一張保單都沒有成交過,連父母、同學都不買單,甚至還因為沒有親友買,我只好用親人名義但自己付錢來衝業績;另一方面,我也設計問卷,試著做陌生開發,但種種努力卻換不來成效,業績始終沒有破蛋,挫折好大,深陷自我懷疑的負面漩渦裡。

可能老天疼憨人吧,有一年暑假,學姊介紹我去花店打工,剛好遇到畢業季,和花店老闆談好批發,去較為知名的學校外擺攤賣畢業花束。我先利用網路查看近期舉辦畢業典禮的學校有哪些,然後安排行程、訂花及借車,一大早就跑去學校外面佔位擺攤。一開始生意普普,後來就越賣越順。有了第一次成功經驗,我的自信心增加了,從鮮花賣到娃娃花束,甚至制定不同價位,找尋適合的客源推銷。成就感一次次累積後,我不再這麼容易陷入低潮,雖然自覺業務能力還是很差,但憑著「不錯過任何一個客人」的意念,我總算堅定又踏實地走在業務這條道路上。

我的父親從事製造業,可說是白手起家。秉持著孝順的想法,又想到父親創業的辛勞,我最後回到自家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很多人以為企業二代都有受到特別培養,但其實不是這樣,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不斷學習。我沒有高學歷,沒有出國留學,身為中小企業的二代,什麼事情都得做,因為沒有選擇,所有一切都是考驗,未來都得靠自己創造。

慢慢摸索成長的「企二代」,終於也走出自己的天空

業務是一家公司之本,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業務能力還屬於幼兒階段的我,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

我們是一家沒有什麼資源的小公司,當時公司連一套完整的報價模式都沒有,我只好從零開始重新摸索,不斷測試市場接受度。之後搭上數位化轉型浪潮,我開始架設公司官網,讓客戶能在網路上找到我們。經年累月的下來,累積了不少客戶群,公司營收也隨之成長,算是我的小小戰功。

語言能力不太好的我,三年前第一次代表公司去歐洲參展,經過三年的持續連繫,成功爭取到客戶的信任,讓公司除了內銷,也開始拓展國際市場,目前已有日本、歐洲、美國、印度等國外客戶。

現在我慢慢發現,做業務這一行,不能只想著要從別人身上獲得好處,而是要想「我可以給別人什麼」。我從不強求客戶一定要跟我們公司買產品,但只要和我交易的,我都會提供最好的專業、最好的服務,來解決客戶的問題。業務最怕碰到那種只想比價的人,我同樣也是敬謝不敏,因為我知道比價是比不完的!但令我開心的是,不少比價來比價去的客戶,最後還是因為我能提供的專業、服務、態度不一樣而回頭找我。

很多人怕做業務,覺得每天被業績數字追著跑的壓力很大。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業務能力,只是需要靠自己不斷摸索而來,就像知名皮克斯動畫電影《料理鼠王》裡的大廚名言「Everyone can cook」,我也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當業務」,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台灣中小製造業很強,只是缺少了整合,過度單打獨鬥,只會做得生活很沒有品質。在這次疫情中,各個國家都發現製造業不可或缺,許多先進國家也針對中小企業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優惠甚至扶植措施。我認為,台灣其實很適合發展輕工業,或許政府可以成立個輕工業發展中心,帶領中小製造業技術升級,邁向智能化,從製造業變成「智造業」,我相信台灣一定可以做得到。

(作者金耕宇為龍華科技大學機械科系畢業,目前在潤鼓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當任總經理,致力於推動輕工業產業技術提升及整合。)

此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