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二代」的父子溝通難題,真正要解決的反而是看見自己

 

儘管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但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後,再解釋為什麼這麼做,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回顧過去30年的歲月,大聲說出我是誰,好像一直是一件困難的事。別人的期望對我來說是無形的枷鎖,內心的不自信與壓抑,讓我不敢肯定我自己。不只如此,「企二代」的枷鎖背在肩上,壓得我好沈重,好想逃。

小時候,我是一個不希望父母擔心的孩子,一直以來習慣性地壓抑自己,就連出了車禍,也跟父親說我沒事,要他快去看別的孩子。像我這樣悶葫蘆的個性,出社會以後也也帶到職場,在外闖盪了幾年,最終決定回家承接家族事業,殊不知回家以後,我的壓抑卻更嚴重了。

許多人看我們這些企業二代,總是說「你們有那麼多資源,回家工作根本就是待在舒適圈」。但是大家沒有想過,繼承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當公司就像一個大清帝國,滿滿都是老臣、外戚,該如何遊走在這深宮大院,又不失當初回家承接家族企業的初心?

當「溝通」成了工作上最重要的事

身為企二代,我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公司裡的人放大檢視,好像我的所作所為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公司的形象、未來的藍圖。更慘的是,一般人只需要在公司見到老闆,回家就可以放鬆做自己,我卻是在公司看到父親,回家也要看到父親。當父子溝通出了問題,可以說是雙重的壓力。

同樣的,我相信我爸爸也是一樣的心情。畢竟我們是父子,內心對彼此都有期盼,但不見得適合對方。所以當彼此都沒有開口時,彼此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深。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在「自己想要怎麼做」跟「父親希望我怎麼做」中掙扎不已。

我的家族從事的是裝潢與營造業。我回家做事時,面對的工作不是實作,而是管理階層。這也讓溝通的能力顯得更重要。因為我需要將想法一邊傳達給業主、一邊傳達給工班,如何居中調整才能減少摩擦,是很需要技巧的事。

老實說,現在資訊發達,網路上到處都找得到各種設計風格圖片,但一般人不見得了解這些風格背後的需求與條件,設計師更不見得會一一告知所有細節。就算我們是專業做裝潢的,我和父親也常常因為設計感與安全性的兩難而爭執不下,更不用說外行的民眾可能會有多少錯誤想像了。

先認識自己,才能有效表達

在華人領袖100中,我第一次接觸到很多創業者以及企業二代,不同的想法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我的導師是泰然空間的創辦人陳泰宏,也是一名室內設計師,我當時好高興,「這不就是我最想要的導師嗎?」第一次見面,我腦中充滿各種想問的問題:要問如何設計?還是問如何管理工班?結果最終說出口的,卻是如何面對家族企業中的「老臣」。我記得,導師給我的建議很簡單、卻也讓我很錯愕。他建議,我先不要把重心放在這個問題,而是持續為自己打基礎,因為現階段這還不是我可以處理的!剎那間我恍然大悟,自己雖然被視作「太子」,但在根本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當然沒辦法在老臣和外戚面前爭一口氣。

後來,我慢慢改變了自己在公司的方針,當然其中還是有很多紛爭、情緒,不過經過一些課程與學習,我也慢慢學習到該如何有效溝通、站在對方角度設想的方法。儘管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但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後,再解釋為什麼這麼做,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而隨著時間過去,我與父親的溝通狀況也逐漸好轉。我發現,在看見別人之前,的確需要先看見自己。先釐清自己怎麼想、如何看待問題,也才能進一步知道對方想要表達什麼,並妥善傳達彼此的概念。畢竟這之間未必有對錯,我們只不過是思考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作者王奕翔高中就讀陶瓷科,踏入藝術創作,25歲接觸生活藝術,成為品酒師與茶藝師,從事建築業10年,新高山營造有限公司特助、正樺空間藝術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