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藝青年,這是我的非主流求生之路

我是文藝青年,這是我的非主流求生之路

2020-10-15

喜歡創作與文字之美,是否真的就和大眾認同的成功價值背道而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問題本來就不在內向,而在我們的職場不甚重視或不欣賞非主流特質的存在與價值,但相信這裡的人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去創造更包容的環境。」週末夜晚的華人領袖100社團版上,導師之一邱亮士(Alex Chio)這麼寫。

而我自己一路也是這樣的,同時在肯定與否定自我間前進。

生而為人,我不敢只說抱歉

我目前是一個獨立廣告文案工作者。和許多踏上文字工作的前輩、後輩們類似,都擁有「文青」這個標籤;但以我個人來說,對它的情感更近似於意圖反動卻無力抵抗的擁抱著。

說到文青,你想到什麼?一身復古穿搭,在風格魔幻寫實的破爛咖啡廳寫論文、寫小說、寫劇本,狂傲地過著和網美、現充、成功人士統統連不上邊的生活方式——但生而為人,我不敢只說抱歉。

這要從很久以前說起了。小時候,每個班級總是會有那種女同學:品學兼優、家教嚴格、文靜但古板。我就是那一種人,投入文學創作的開始,也是從青春期培養起來的。國高中時期我投入新詩創作,也曾經得過一些文學獎,但當時看著康輔社的同班同學們,總有種「自己是被挑剩」的感覺揮之不去。

自己不受歡迎嗎?自己不夠開朗嗎?為什麼這次又考不好?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討人喜歡?總而言之,喜歡文字但功課很不錯的孩子念了第二類組,偏偏在指考關鍵時刻又歪樓進了屬於第一類組的台大經濟系。

喜歡賺錢,就從此是失格創作者嗎?

在日本流行文化裡,有著「高中出道、大學出道」這麼一說,指的是進入新環境或新團體時,徹底告別自己過去的形象、以全新的面貌示人。進了經濟系,我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好好的和未來的企業菁英們相處,鮮少進行文學創作或者與藝文社團互動,背後原因我自己是知道的——想要更開朗、更平易近人、想要融入團體時更加自然而然、看起來成功、想要成為爸媽心中的好孩子。

這些願望最終沒有實現,但是經濟學科的觀念卻給了我截然不同的視野。改變我的最重要三個觀念,也是我想要與許多文字工作者和創作者分享的:

1.人類不管做什麼決策,都是基於理性自利的。

2.金錢沒有對錯好壞,它反映了市場對某件事物的價值判斷。

3.「價值」不僅可能是具體的利益,也可能是抽象的情感。

這三件事情從此把我和純正的文青血統越拉越遠,我依然喜歡創作、沈迷文字的美感,但是我發現了讓我所堅持的信念轉換成大眾認同方式的最貼近答案:廣告文案。如果文字的美學有價值,那麼投身其中的創作者當然可以設法將它轉換成被市場與主流價值理解的型態。

所以我在大二時就開始嘗試自行接案,而我認為真正開啟我文案、採訪與寫作生涯的工作,則是大四進入了法藍瓷文化創意大賽(現名為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 Franz Award)以學生的身分參加了採訪組的打工工作。當時的工作雖輕鬆也嚴謹,包括採訪撰稿、文宣撰寫以及創意發想等等。每周一次由大主管召開的例會和不定時與前輩一同外出的採訪,再加上自由調配的訪談撰稿、文案撰寫時間,構成了我當時忙碌而緊湊的生活,也為我往後的文字工作奠下了基礎。

伊索蝙蝠歡迎光臨真實世界

但是「社會組不賺錢」、「當作家會餓死」的主流標籤,還是隱隱影響著我的行為準則,這也成為了我喜愛文字與文化卻遲遲不願跨入的原因;所以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並不是編輯或記者甚至廣告代理商,而是在科技業。

可感覺騙不了自己,對我來說,寫作比起廣告行銷來仍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從邊上班邊接案到成為獨立文案,我熱愛的都是鑽研精緻的表達方式與切入點,但是將文學從菁英嗜好轉化成為能夠接合市場的產品,對我來說則更具代表意義,所以現在的我還更多了一腦袋「如何讓文化和美學獲得更多收益」這種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艱難願望。

一回頭看,已經是超過十年前的事情,做行銷的人去當社群教主引爆趨勢了、搞文學的人也成為主持學術講座的師字輩了,而三十世代的我雖然從架自家網站到做產品一手包辦、偶爾授課還實際執行文案撰寫與各種行銷素材的統籌,擁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客戶,裡面裝的卻還是那個不歸屬於任何圈圈的廢物少女。因此,我對於加入某個團體的熱情往往是稀薄的;市場、創作,那些面孔看起來都像是自己,但卻都有著與自己最相反的堅持⋯⋯。

而在華人領袖100這個看起來最不自己的地方,我卻得到更大的自由。我的導師Pop Up Asia執行製作人陳小麥跟我說:「別人看起來可能很厲害,但你要想想,你喜歡自己變成那樣嗎?」

我想,比起跌跌撞撞追尋的社會地位和認同來說,這更像對於產生影響力與成為給予者的功課:當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就努力伸手去為那些像你的人創造出這個地方!

(作者黃思齊目前是獨立廣告文案,文青/資深鄉民/不查資料會死。除了文字也進行各種行銷所需的周邊工作,推崇高質感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創辦我是文案粉絲頁,希望讓文學能以文案的型態產生價值,讓讀寫的美學可以著陸。)

此文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
2021-06-29T06:45:2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