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很重要?那就打造一個專門提供貴人的平台吧!

2020-03-19

by 石恬華 / 華人領袖100共同發起人

2003年9月,我剛滿30歲沒多久,從未出國念過書,坐在紐約JPMorgan的訓練教室裡,是全場唯一的台灣人。我內心充滿惶恐,不知道白板上寫滿艱澀專業名詞的Pension Finance,和我有什麼關係?也不知道該如何和一堆投資背景為主的老外說話?當時的我並不曉得,這是一個願意提攜後進的前輩,影響我一生的決定。

當時,在台灣資產管理業有教父之稱的許立慶董事長David,讓我這個初生之犢去參加公司因為集團合併而得到的一個月紐約與倫敦密集訓練,台灣只有一個名額。我大學雖然念財金,卻一直在金融業做行銷,總是在專業門外徘徊,拿不定主意到底該走哪一條路。David的決定推了我一把,讓本來不符資格的我,得以一窺國際金融集團的專業與規格,大開眼界之餘,也深深理解自己的不足,決定挑戰自己,選了我之前想也不會想的、以紮實財務訓練為基礎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就讀。

事後回想起來,那一個月似乎是重要的轉捩點,不僅強化了專業,堅定了信念,改變了心態,更養成了日後遇到任何困難都有一種「盡力試試沒什麼好怕」的莫名信心。當時的我對於 David而言,是一個非常資淺的小朋友,也沒有太多互動,但他的一個決定卻影響我這麼巨大,我想,這就是貴人吧!

除了David之外,我在外商金融業工作的20多年中,一路以來還有好多貴人影響過我,如果不是M不斷讓我當責容忍我犯錯,我不會不到30歲就有那些實戰經驗;如果不是C不斷操練我,我不會快速成長;如果不是E不斷容忍我的自以為是與壞脾氣,又不斷給我跨領域的磨練機會,我不會有那麼高的能見度與舞台;如果不是A讓我磨練心志與耐性,到今天我可能還是一個急躁成不了氣候的人;如果不是J把我推上台灣CEO給了我最大的支持讓我發揮,我不會有機會完成那些心願與目標;如果不是M,最後讓我決定離開我工作最久的一家公司,我不會有機會看到這麼多跨界的美好,更不會有華人領袖100……

這些人都是我人生重要的貴人。每當有人要介紹我時,總是愛引述:「她是台灣資產管理界最年輕的總經理,董事長,外商集團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儘管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這些描述還是一直跟著我。我曾經一度很想要撕掉這些標籤,現在回頭看反而珍惜,也才知道,沒有這些貴人,不會有這些標籤。他們給過我機會,推我上舞台,給過我磨練,也讓我重重地摔過挫折過,但因為這些過程,我變成了今天的我,也會想要成為別人的貴人。

跨越20產業的50位領袖,一起加入當「貴人」

在離開了工作最久的產業與公司之後,我最開心的事不是什麼產品業績還是排名市占率(雖然那曾經占據我大半的時光),最念茲在茲的反而是人才培養。我一直覺得,台灣有好多優秀又有創意的人才,只是我們的土壤不夠肥沃,市場不是特別大,造成自信心不夠強。曾經,我把這當成比公司營收還重要的個人目標,也在無比辛苦之後看到很多進展,我因而向上天許願,希望不受限於公司,不侷限產業,能夠繼續努力這樣的事。

於是,在2019年5月15日,我就這樣發起了華人領袖100。這個平台我定義為「專屬於30世代的『貴人學』平台」。距離腦中閃過這個模糊的念頭僅僅半年的時間,距離開始行動也才3個月,50位和我一樣熱血、卻跨越20個產業的導師們全部到位,我們一起對外召募導生。這些導師們都是付費也不一定請得到的各行各業意見領袖,他們大多數在人生40到 50歲的黃金時刻,共同點是專業很強也永遠很忙,但是他們一個個都二話不說地紛紛加入這個平台,我想是「貴人」這個定位打動了他們。

奇蹟發生了。沒有任何具體想法與資源之下,老天爺為我預備好所有的需要,我們在2019年5月中對外公布後,志工陸續出現,導生也紛紛報名,教師節就開始了成立大會。我還記得在我們審核最後一批導生的前一個週日下午,我倒了一杯冰涼的白酒,讀著大家的報名文件,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看著這些精彩的30世代,心裡知道我們一定能一起碰撞出一些火花,也無比雀躍當初決定走這條路。

屬於我們的導師故事

這個平台已經半年了,因為大家背景的多元,火花特別燦爛。導師之間的跨業交流非常熱烈,有一位一直在移動互聯網工作的科技人告訴我,她從沒想過這輩子有機會和養殖業的大神交流,兩位都是極優秀的女性領導人。導師與導生的配對也受到許多讚賞,這其中有產業垂直與橫向整合,也有跨業卻因工作屬性相似而產生的啟發,還有各種活動中的激盪,以及個別導師與導生間最深度的互動,都讓這個平台上有說不完的故事。

我自己帶的兩位導生就是背景、產業、個性、參與動機都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對我而言也是很好的訓練。其中一位希望從比較幕僚的工作往行銷業務移動,站到第一線面對市場與客戶的檢驗。這其中除了技能之外,更多是心態調整與信心的強化,我的陪伴方式因此比較細緻一些。另外一位則在外商科技企業工作,她所有關於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都是我過去的日常,我卻反而以過來人的經驗,希望她能夠看到更多工作以外的風景,因為我自己是在離開以後才張開我的五官,感知工作以外的世界。

過去這半年,常常收到許多人的感謝,感謝這個平台,讓他們得以打開視角,結識這麼多跨世代跨產業跨領域的人,感謝這些交流與火花。做為最早的發想者與發起人,我想說的是,我才是那個得到最多的人,而這些收穫都要感謝我所有的貴人們。未來,我們會在這個頻道與你分享,屬於這個平台,關於貴人的故事。

此文章同步刊登在獨立評論@天下